中国代表团闪耀世界技能大赛 技能的“赛场”比什么?

时间:2024-11-16 08:11:49 来源:时讯视界

  当地时间9月15日晚,赛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在法国里昂闭幕,中国这项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,代表九游被誉为世界技能的团闪“奥林匹克”,那么在技能的耀世赛场上,到底比些什么?从老百姓熟悉的界技时装、烘焙、赛技贴瓷砖,赛场到不太熟悉的中国机电一体化、工业4.0等,代表都是团闪比拼项目。全世界技能人才,耀世有了一个同台竞技、界技交流切磋的赛技契机,中国代表团自然不甘示弱,赛场不仅参加了全部项目,还位居金牌榜、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。本周,参赛选手们已经带着荣誉回国,他们作为技能领域的冠军,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激励?又会给将来的技能人才培养,带来哪些帮助?

  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,中国68名参赛选手参加全部59个项目的角逐。众多比赛中,时装技术项目十分吸睛,通过一块块面料,经过选手们的设计、打版、制作等工序,变成一款款精美的九游上衣、半身裙。

  本届时装技术项目比赛共分四个模块,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立裁出与图样一致的衣服。而后制作服装工业样板并排料固定。绘制“高级定制”和“快时尚”各三件服装设计图。且制作一件“高级定制”上衣和裙子。

  来自广东的周芹妃,历时4天,通过四个项目综合成绩,总分第一,最终击败了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获得金牌。夺得这个冠军不容易,需要懂设计、懂打板、懂剪裁,方方面面的全能选手才能夺冠。00后的她,五年前还是一家服装厂的实习生,中专毕业后,原本以为自己的专业足以应对职场,现实却是处处碰壁。于是她开始审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,认识到要获得更好的发展,就必须要继续学习提升,重回学校学习。

  为了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,2021年周芹妃去到广州的一家服装企业学习,并在公司担任设计助理一职。由于周芹妃出色的专业能力,老板决定破例让周芹妃提前转正为公司的服装设计师。同时,回到母校代表学校去参加第二届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。加入学校的世赛集训期间,她每天训练超过12小时。

  即使有着充分的训练,和工作的经验,但是对于周芹妃来说,这次比赛的难度以及赛场上种种的遭遇,让已经获得了金牌的她,也无法完全放松下来,回到国内休息两天后,本周四来到学校进行复盘。

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选手 周芹妃半身裙制版跟排料,相对于以往我的训练来说,它的片数太多了,我们现场有一半以上的人没做完,也有很多选手因为太难了,感觉自己做不完,心理压力太大了,现场哭了的。

  本次大赛的考核内容有所变化,不再仅限于创新设计、制版和工艺技术。模块二仅提供裙子原型,且制作时间比往年缩短了30分钟。与往届不同,本届比赛未指定具体主题,也未提供特定的面料和辅料,而是要求选手根据“高级定制”主题制作一套上衣和裙子。面料信息仅限于方向,质感和料性未知,所有面料均为神秘材料。

  对于此次比赛中,周芹妃觉得相比较于获得金牌让她感到兴奋外,更让她兴奋的是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赛选手所展现出来的技艺。

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选手 周芹妃我觉得这一次比赛的收获很多,可以说真的是百花齐放。不同文化的差异,就会导致每一个国家选手做出来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,我认为这很有意义,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,然后去创新。

  回顾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历程,就会发现在不少项目上都蝉联过冠军,甚至有的实现了“四连冠”“五连冠”,成绩很亮眼,这是多年来重视技能大赛的一个结果。但赛场上用来比拼的技能,能不能走进生活中、工厂里,真正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,同样值得关注。长期以来,技能人才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,依然是社会痛点,好在我们发现,曾经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,已经在用行动做出改变,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?

  七年前,梁嘉伟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的金牌,这是一个利用以太网技术、局域网技术和办公室、家庭网络技术进行综合布线的竞赛项目,也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、容易上手、但从业人员难以精通的项目。虽然获得金牌,但梁嘉伟发现,参加该项目的国外选手本职就是通信线路的安装调试,而他为了竞赛才特意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。

  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 高级技师 梁嘉伟:现在大家都说可以停水,可以停电,不能停网。有70%的网络故障都是源于当时布线没有布好。我比赛完之后,而且在国外也经过一些考察,我发现我们国家在信息布线领域人才特别少,懂得标准的人才就更少。

  携金牌回到中山,梁嘉伟选择任教于母校,不仅要把该领域国际化技能标准融入课堂,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,他还承担着乡村振兴事业中的电力线、通信线、广播电视线三线整治工作,把学习和竞赛成绩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成果。

  好的布线方式,不仅能为后续增容留出富裕空间,还能获得更好的安全保障、网络稳定性与高速度,赛场上的历练和观察,让梁嘉伟意识到国内一些地方的线缆亟待优化和升级,这样的工作有时需要在断网后进行,如果涉及离不开网络的医院等单位和企业,优化和升级的难度就会变得极高。未来,这需要更多掌握新知识的高技能人才,能为单位和企业提前进行线缆设计和布局,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和风险。

  梁嘉伟等教师正努力践行的教育理念,切中了技能型人才的现状。五月中旬,人社部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,我国虽然拥有数量非常可观的劳动力,但作为需求大户的各类企业却常常“抱着水缸喊渴”,初级工多高级工少,单一型技工多、复合型技工少,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亟待破解,并且他们的待遇不高,获得感不强,“重学历、轻技能”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。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,高职(专科)招生比上年增长2.99%,低于研究生的4.76%。

  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罗德超:技工院校实际上就一个生源的问题,比方说高等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就读机会,相比而言,可能技工院校的生源会有所下降。

  有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年底,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,占就业人员的26%,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,占技能劳动者的30%,这为推动高质量发展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。而在罗德超眼里,也不乏技能人才的星星之火。有一个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学习了游戏制作,一个爱钻研信息技术的便学习了云计算,并最终在各自领域,为中国取得世界技能大赛的金牌。他强调,他们这样的冠军回国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,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吸引和带动更多青年,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持续动能。

  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,中国还收获了一项重量级奖项,两个来自上海的00后小伙,在工业4.0项目上,夺得了阿尔伯特·维达奖,这个以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奖项,是用来奖励每届大赛上全部项目最高分的选手,可谓“冠军中的冠军”。工业4.0项目,是中国首次参赛,但却打败了德国、瑞士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,这意味着什么?

  一条自动化运转的生产线,能够快速地生产出标准品,但是,当客户对产品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时,曾经生产标准品的产线,该如何快速应对?这既是工业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,也是本届世界技能大赛上,工业4.0项目选手卢俊威和谢辉铉比拼的焦点。

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.0项目中国参赛选手 谢辉铉:工业4.0是一个双人项目,我们两个人和别的选手不太一样,可能会互相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,多去沟通。

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.0项目中国参赛选手 卢俊威:我是做一些设备的维护更新,他是做一些互联网的技术相关的。

  一个人要让生产线转起来,一个人要让生产线智能化。在比赛中,他们发现技能大赛绝不只是一场表演,而是要去解决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难题。

  首次参赛的两位选手,面临着不小的压力,赛前一年,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训练,好在教练袁海嵘提供了较大支持,袁海嵘既是两位冠军的指导教练,还是一家智能制造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。

  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 工业4.0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 袁海我一直是从事技术工作,一直都没有换赛道。我们在这个项目备赛中,或者企业实际生产当中,我们都是不断碰到问题,去解决问题。

  将企业实操经验运用到备赛中,不仅让首次参赛的选手一举夺冠,还获得了本届大赛上颇具分量的“阿尔伯特·维达奖”。但带着荣誉从法国回来的袁海嵘意识到,我们不应止步于培养技能冠军,更要让企业有一批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。

  世界技能大赛,既展示了人类技能和产业的进步趋势,也反映着不同国家的技术实力。自从1950年首届世界技能大赛在西班牙举办以来,每两年一届的大赛,大多由欧美国家举办,中国从2011年参赛后,重视度和成绩都在提升,袁海嵘认为,这也说明了我们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提升。

  两年之后,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中国上海举办,这将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该赛事,为了办好下一届大赛,上海派出了一批筹办人员到里昂考察学习。从参赛到办赛,两年之后,上海不满足于办一个只有行业内部才关注的世界技能大赛,而是希望透过大赛,带动全社会对技能的尊重与热爱。

 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佳瑛:参加世界技能大赛,我们不仅是为了获奖,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高技能的人才队伍,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,就注重把世界技能大赛的培养基地和我们的职业院校的建设,和我们的工厂体系相融合。

  世界技能大赛,既是世界技能高手同台切磋的舞台,也反映着人类技能的进步趋势。中国从2011年首次参赛,到现在已经位居金牌榜首位,进步着实不小,但只看到赛场上的金牌,恐怕还远远不够。如何借助大赛,激励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技能人才?如何让技能人才,真正在一线岗位上发光发热?这或许才是我们关注技能大赛的意义。两年之后,下一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家门口上海举办,我们除了期待到时候多一些金牌,更期待能多一些服务产业和社会的一线技能人才。

推荐内容